凭低碳,地方杀出经济增长困局重围
凭低碳,地方杀出经济增长困局重围
身处基层和一线工作的你,是否感觉近期国际宏观环境、经济形势实在有点动荡,习总书记的“百年大变局”意象不断在你内心被持续强化,被“冲击”的体感比以前任何时候都更强。
可以说,2025年的4月,中美关税战下税率不断加码下,实际上已经产生了中美经济“完全脱钩”,同时它还搅局了整个世界经济。而欧盟开启的碳税法即将给进口产品加碳关税,加上中国双碳战略加速推进,困局之下,我国不少地区的经济和财政面临巨大的压力,产业发展面临了更大的困难。
作为双碳行业的服务机构,博为国际双碳中心发现,在绿色低碳和气候变化已从科学议题演变为全球经济重构核心变量,绿色低碳发展已超越环境议题的时候,在我国碳中和承诺,也重塑了产业的竞争力。更好地理解中央的经济发展指导思想,能否从中为县域经济找寻不一样的发展路径?
博为国际双碳中心内部近日进行了一次探讨,多个同事对我国2024年及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的绿色低碳相关指导解读剖析,“绿色低碳”成为了这两个报告的热点(其作为高频词出现27次),标志着中国将“绿色低碳”从政策框架到产业战略部署,进而推动地方实践的全面深化。报告和解读都给了我突破性启发。接着我结合双碳研究,从政策支撑、技术支撑等视角,分析如何将国家这一顶层设计转化为地方发展低碳经济之道。
绿色低碳政策实践
制度创新与管理范式重塑
双碳机制变革,促进国内碳市场的扩容与深化
金融和产业创新融合,为绿色金融的带来良好开局
碳金融衍生品的创新同样值得关注。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推出的“碳配额质押融资”业务,允许企业将富余配额作为抵押物,某化工集团借此获得5亿元贷款用于碳捕集项目建设。这类金融工具的本质,是将碳排放权从约束性指标转化为可交易资产,为地方政府盘活存量碳资产提供了新思路。
尽管中国光伏组件产量占全球80%,但核心设备仍依赖进口。以光伏银浆为例,贺利氏、杜邦等外企占据90%市场份额,每吨价格高达500万元。无锡市的做法值得借鉴,其设立10亿元专项基金,支持本土企业攻关银包铜技术,将银含量从92%降至50%,推动成本下降40%。这种“揭榜挂帅”机制,正在半导体材料、储能电解液等领域复制。
全产业链扶持等,推动了能源政策的精准发力
对传统产业的改造更需政策智慧。山东省淄博市针对陶瓷行业推出“气改电”专项补贴,每台电窑炉补助30万元,推动企业单位产品能耗下降40%。这种“行业定制化”政策设计,避免了“一刀切”式关停带来的社会成本,为高碳产业转型提供了可复制样本。
我国西部省份弃风弃光率虽已降至3%,但跨省消纳仍存壁垒。2024年启动的“绿电长三角”工程提供新思路,上海市与宁夏签订5年期绿电协议,通过特高压通道年输送绿电50亿千瓦时,并创新“电力合约+碳指标捆绑”交易模式,使宁夏新能源企业增收12%。这种区域协作机制,为破解“西电东送”矛盾开辟新路径。
地方低碳行业实践
能源结构与底层突破
地方新型能源系统的构建逻辑
区域循环低碳经济的价值释放
低碳数字技术的赋能效应
对温岭市水泵产业集群的调研显示,83%的中小企业因缺乏碳核算能力而面临出口订单流失风险。当地政府联合第三方机构开发“碳管家”小程序,企业输入用电、物流等基础数据即可自动生成碳足迹报告,单个企业年服务成本降至5000元以下。这种普惠性公共服务,正在纺织、家具等行业快速推广。
本人认为,地方政府在这场转型中,既是国家意志的执行终端,更是制度创新的试验田。从唐山的钢铁行业碳市场实践,到深圳的情景分析规划方法,再到成都的氢能产业集群,这些地方低碳降碳的样本共同勾勒出中国式碳中和的道路自信。
未来五年,决定区域竞争力的不再是传统要素禀赋,而是制度响应速度、技术创新密度与治理协同效能。那些能率先将碳排放约束转化为发展动能的城市,必将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据制高点。这场不再静悄悄的低碳革命,也正在重塑中国经济的基因和地方发展的命脉。
同时,虽然关税风暴给零售巨头们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但也为他们提供了一个成长的机会。在这场风暴中,那些能够迅速适应环境、勇于创新的新零售企业,将会在未来的竞争中脱颖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