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困局:传统景区如何走出“资源诅咒”?
山水困局:传统景区如何走出“资源诅咒”?
2025年开春,两则旅游企业的财报如惊雷般炸响舆论场:张家界旅游集团五年累计亏损13.48亿元,桂林旅游计提1.5亿元资产减值损失。当“桂林山水甲天下”的金字招牌蒙尘,当“奇峰三千”的张家界陷入债务泥潭,山水“印钞机”为何变“碎钞机”,博为国际规划咨询集团资深文旅专家认为,这场发轫于山水之间的危机,揭示了张家界桂林双城记背后的旅游产业大变局,也撕开了中国旅游产业转型的残酷真相。
一、资本迷局:人造景观的“吞金兽”本质
大庸古城的悲剧绝非孤例。这座耗资24.43亿元打造的“文化地标”,如今每月游客量不足400人,其投资强度与回报的断裂带,暴露出人造景区开发的三重原罪:
决策错位——项目立项时将古城定位为“湘西文化会客厅”,却忽视张家界核心客群是观光游客,导致商业体空置率高达60%。这种错位犹如在高铁站旁开马车驿站,注定门可罗雀。更致命的是,项目初期策划时,决策者基于2023年接待人数超过1亿的预期来设计产品,但疫情和消费趋势的变化,使得城市客源骤降至原预期的三分之一,项目失败成为必然。
财务黑洞——数据显示,大庸古城每日运营成本超20万元,而2024年上半年日均门票收入仅1.28万元。这种“吸血式”资产正将上市公司拖入深渊。桂林旅游旗下资江丹霞、罗山湖等项目同样陷入“投资越大、亏损越多”的怪圈,暴露出传统景区“举债扩张-门票依赖-经营僵化”的死亡螺旋。2024年,桂林旅游资江丹霞公司游客接待量仅2.47万人次,同比下降44.38%,长期资产计提资产减值准备1356万元。
债务炸弹——张家界旅游集团资产负债率已飙升至86.12%,流动比率仅0.14,意味着每1元流动负债仅有0.14元资产可变现。这种资金融资结构,在文旅行业投资回报周期普遍超过8年的现实面前,无异于在流沙上建造巴别塔。桂林旅游同样面临债务困境,2024年计提信用减值损失和资产减值损失合计1.52亿元,其中罗山湖公司资产计提减值准备1.04亿元。
二、体验革命:Z世代游客的“用脚投票”
00后游客小陈的桂林之旅颇具代表性:在阳朔遇龙河体验竹筏漂流后,她拒绝入住定价1500元的山居酒店,转而选择市区300元的民宿。“景区物价是外面的3倍,但服务连快捷酒店都不如。”这种消费抉择折射出年轻群体的三大诉求:
效率革命——他们要求景区交通接驳实现“滴滴化”响应,痛斥某景区摆渡车间隔超40分钟。桂林旅游2024年景区游客接待量同比下降11.52%,其中部分原因便是交通接驳效率低下,导致游客体验不佳。更令人震惊的是,某景区因摆渡车调度失误,导致游客在烈日下暴晒2小时,相关视频在抖音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
内容为王——他们愿意为《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支付溢价,却对固定话术的导游讲解嗤之以鼻。张家界大庸古城曾试图通过VR电竞馆、日式抹茶店等业态吸引年轻游客,但由于缺乏核心文化主线,游客认知混乱度高达73%,最终未能成功。这种“为了年轻而年轻”的改造,反而让景区失去了文化灵魂。
反套路消费——在小红书“反套路旅游”攻略中,“避雷强制购物”“揭秘隐形消费”成为高频词。桂林旅游市场频发“低价游”等乱象,如“40元4天3晚游桂林”“阳朔村民向游客索要5元停车费并骂人”等事件,多次将桂林旅游推向风口浪尖,进一步削弱了目的地吸引力。更值得警惕的是,某旅行社推出的“99元桂林游”产品,实则包含6个购物点,游客日均购物时间长达4小时。
市场需求的结构性变化,在数据层面更为震撼。2024年桂林旅游游客量同比下降8.12%,但漓江游船业务却逆势增长18.2%。这种“冰火两重天”现象揭示:单纯观光产品正在被深度体验取代。当年轻游客在漓江畔的咖啡馆消磨整个下午,传统“赶鸭子式”旅游线路的没落已成定局。携程数据显示,2024年选择“深度游”“定制游”的游客占比已达62%,较2019年提升37个百分点。
三、破局之道:从“资源诅咒”到“体验赋能”
文化重构——在成都宽窄巷子,AR技术让老墙砖“讲述”川西往事;在西安大唐不夜城,穿汉服的“唐代侍女”与游客对诗赠酒。这些现象级案例揭示:文化赋能不是简单复刻古建,而是构建可参与、可传播的体验场景。张家界若能将悬崖峭壁转化为极限运动基地,桂林山水可打造为天然水疗圣地,资源禀赋将焕发新生。大庸古城已尝试通过“土司文化沉浸式体验”重构文化内核,如复原土司文化场景、打造《土司传奇》沉浸式剧场等,试图打造国际化DAYONG品牌。
轻资产突围——宋城演艺通过品牌输出管理11个主题公园,2024年净利润仍达1.86亿元。这种“重创意、轻资产”模式,与桂林旅游旗下重资产项目的窘境形成鲜明对比。桂林旅游在2025年战略中提出“一企一策”资产处置方案,试图通过租赁、合作等方式盘活不良资产,如将天之泰大厦裙楼出租等。当地方国企还在为银行利息发愁时,民营景区已用“剧本杀+景区”“元宇宙导览”等新玩法收割流量。乌镇戏剧节通过“戏剧+旅游”模式,将景区二次消费占比提升至58%,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智慧化改造——黄山旅游的“黄山云”平台实现分时预约、智能导览,将游客滞留时间延长2.3小时。反观某些景区,官方小程序竟无法显示实时客流,这种数字化鸿沟直接导致游客用脚投票。故宫博物院的智慧化改造项目是智慧旅游建设的典范,通过引入智能导览系统、增强现实(AR)展览和在线互动平台,故宫不仅提升了游客体验,还有效管理了游客流量,保护了文物安全。更令人惊叹的是,敦煌研究院通过“数字敦煌”项目,让全球游客在线即可360度观赏洞窟壁画,线上访问量突破10亿次。
站在2025年的时间节点回望,张家界与桂林的困境恰似中国旅游产业转型的缩微镜像。当90后、00后成为消费主力,当人工智能重构体验场景,传统景区必须直面灵魂拷问:是继续躺在“世界遗产”温床上收取门票,还是主动投身体验革命的浪潮?答案或许就藏在漓江的波光里,藏在天子山的云雾中——那些真正能够穿越周期的旅游目的地,必将是既能守护绿水青山,又能创造“情绪价值”的时空折叠场。在这场没有退路的变革中,唯有打破“门票经济”的思维钢印,方能将绿水青山真正转化为金山银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