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热点走势
Industry Focus

不建零碳园区的城市,未来没有希望!

来源: 作者: 责任编辑:
2025-11-04

不建零碳园区的城市,未来没有希望!

       在绿色低碳已成全球发展趋势之下,我国提出“双碳”目标、推动零碳园区建设,是一场深刻的能源革命和经济社会系统性变革。在这时代洪流中,可以说零碳园区是推动地方产业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载体。

       然而,在推进过程中,不少地方政府及基层干部,面对经济薄弱、财政紧张、观念滞后等现实挑战,对“是否要建”和“能不能建”心存疑虑,交织着畏难情绪和抵触心理。

       对此博为国际以专业的区域发展战略规划眼光,倡议各地方政府正视困难、坚定信念,加快建设零碳园区,抛弃零碳园区是“可选项”和“负担”的观念,通过缜密的规划和运筹,它就将成为本区域的一项巨大发展机遇。

       可以说,不建零碳园区的城市,未来的发展就没有了希望!

       一、认清大势,抛弃“建不建”的思想包袱当地方政府认为“我们经济底子薄,先搞发展再说,环保和减碳可以往后放一放。”这种想法看似现实,实则短视。须知建设零碳园区的绿色发展之道,不是发展的对立面,已然成为了地方发展的“新引擎”。

       过去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可持续,而零碳园区正是将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发展全过程的生动实践。

       国家层面,已出台《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工业领域碳达峰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明确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园区开展零碳、低碳、零碳试点示范。可以说零碳园区抢占未来产业制高点的战略布局。

       谁先布局,谁就掌握发展主动权。

       二、正视现实,破解“没能力”的畏难情绪诚然,许多地区面临资金不足、技术薄弱、人才匮乏等问题。但零碳园区建设并非一步到位的工程,而是一个循序渐进、分步实施的过程。

       它不等于“高投入、高门槛”的代名词,更不是一刀切的硬性指标。首先,政策红利正在持续释放。

       国家和省级层面设立专项资金、绿色金融工具、碳减排支持工具等,支持低碳项目建设。

       例如,中央预算内投资专项资金、绿色债券、气候基金、碳交易机制等,均可为园区提供多元化融资渠道。

       只要科学规划,完全有机会争取上级支持。

       其次,技术路径日益成熟。光伏建筑一体化、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余热回收、绿色交通等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多地园区。

       我们不必从零研发,可借鉴先进经验,结合“小步快跑”方式,先在局部区域试点,如打造零碳办公楼、绿色厂房示范点,积累经验后再逐步推广。

       再者,零碳不等于绝对零排放。

       当前更多强调“近零碳”或“碳中和路径”,重在建立机制、夯实基础、形成示范。哪怕只是系统性地开展能耗监测、能效提升、绿电替代,都是向零碳迈进的坚实一步。

       三、转变观念,激发“我要建”的内生动力真正的障碍,往往不是资源匮乏,而是思维固化。

       部分地方干部把环保与经济对立起来,认为“抓减排就会影响GDP”、“搞绿色就要牺牲速度”,这观念必须打破。

       事实上,零碳园区恰恰是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它能吸引高端制造、数字经济、绿色科技等新兴产业集聚,推动传统产业智能化、绿色化改造,提升园区综合竞争力。

       如园区通过引入分布式光伏和储能系统,可年节省用电成本数百万元;

       通过循环化改造,实现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变废为宝,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同时,零碳园区也是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试金石”。它要求打破部门壁垒,推动发改、工信、生态环境、住建等多部门协同作战,构建跨领域、跨层级的治理体系。

       这过程本身就是提升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宝贵实践。

       四、因地制宜,走出“异样彩”的建设之路零碳园区建设不能照搬照抄和贪大求洋,各地应立足自身资源禀赋和发展阶段,制定“跳一跳够得着”的目标。经济基础薄弱地区,可先从“微改造”入手,比如:

       ◆ 推广屋顶光伏,盘活闲置空间资源;

       ◆ 建设智慧路灯、节能空调系统,降低公共能耗;

       ◆ 鼓励企业开展能效诊断与节能技改,政府给予适度补贴或税收激励;

       ◆ 搭建园区碳管理平台,实现碳排放“可测、可报、可核”。

       同时,可结合本地特色产业,探索“零碳+”模式:◆ 农业园区可发展“光伏+农业”;

       ◆ 工业园区可推动产业链协同降碳;

       ◆ 综合园区可打造“低碳旅游”品牌。

     【凝聚合力,共建共享绿色未来】零碳园区建设,不是单个部门的“独角戏”,而是全社会的“大合唱”。

       政府通过发挥引导作用,做好规划引领、政策支持和公共服务;企业要承担主体责任,主动减排、绿色转型;公众要积极参与,践行低碳生活方式。

       我们需树立“绿色,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低碳,是最长远的发展智慧”的信念,迎难而上、主动作为、科学谋划、久久为功,大力建设零碳园区,这必将成为破解地方发展困局的一种重要战略,为我们的未来带来新希望。


上一篇

返回行业热点走势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