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为视野
Think Tank

氢能领航推动能源转型变革,储能赛道突围形成新势力

来源: 作者:晓雯 责任编辑:
2022-04-01

能源作为国家安全和工业经济发展不可缺失的环节,近日,我国连续出台《“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等多项与能源相关的政策,为推动能源产业实现结构性转型提供顶层设计。政策接连发力力挺新能源,氢能产业与新型储能产业将迎来政策红利期。


新能源是能源转型主旋律,氢能产业、储能产业备受重视

博为国际研究发现,受煤电项目合作规模减小,新能源合作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链条,新能源规模将进一步拓展。同时,氢能产业被列为中长期专项政策是竞争激烈化的前奏,近一两年是地方政府布局该赛道的黄金周期,顶层设计将有利于推动赛道细分,形成产业良性发展。此外,风能、光能等可再生新能源存在不稳定性,储能技术成为重要的攻关对象,“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出台标志着储能产业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指出强化储能、氢能等前沿科技攻关:开展新型储能关键技术集中攻关,加快实现储能核心技术自主化,推动储能成本持续下降和规模化应用,完善储能技术标准和管理体系,提升安全运行水平;适度超前部署一批氢能项目,着力攻克可再生能源制氢和氢能储运、应用及燃料电池等核心技术,力争氢能全产业链关键技术取得突破,推动氢能技术发展和示范应用;加强前沿技术研究,加快推广应用减污降碳技术。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也提出推进能源变革与低碳合作,包括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深化与发展中国家绿色产能合作,积极推动风电、太阳能发电、储能、智慧电网等领域合作;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在电网互联及升级改造方面加强合作;推动核电国际合作。大力支持发展中国家能源绿色低碳发展,不再新建境外煤电项目;积极探索与发达国家、东道国和跨国公司开展三方、多方合作的有效途径,建成一批经济效益好、示范效应强的绿色能源最佳实践项目。


风光大基地建设提速,拉动新能源设备制造、储能产业高速发展

博为国际认为,西北地区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禀赋优越,规划的落地将进一步推动西北地区的风光大基地建设提速,加快黄河上游、新疆、冀北等地能源基地建设。同时,矿区生态治理与新能源结合将进一步扩大市场发展空间,为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新能源产业提供有力的上层支持,而随着采煤沉陷区大型集中式光伏开发、屋顶光伏开发利用的推广等需求大规模铺开,储能需求迎来快速增长,亦将带动新能源设备制造、储能产业等领域的发展。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重点提出加快发展风电、太阳能发电,包括全面推进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大规模开发和高质量发展,优先就地就近开发利用,加快负荷中心及周边地区分散式风电和分布式光伏建设,推广应用低风速风电技术;在风能和太阳能资源禀赋较好、建设条件优越、具备持续整装开发条件、符合区域生态环境保护等要求的地区,有序推进风电和光伏发电集中式开发,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黄河上游、新疆、冀北等多能互补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积极推动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等屋顶光伏开发利用,推广光伏发电与建筑一体化应用。开展风电、光伏发电制氢示范;鼓励建设海上风电基地,推进海上风电向深水远岸区域布局;积极发展太阳能热发电。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还提出推动能源产业和生态治理协同发展,包括加强矿区生态环境治理修复,开展煤矸石综合利用;创新矿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探索利用采煤沉陷区、露天矿排土场、废弃露天矿坑、关停高污染矿区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态碳汇等产业;因地制宜发展“光伏+”综合利用模式,推动光伏治沙、林光互补、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渔光互补,实现太阳能发电与生态修复、农林牧渔业等协同发展。

《“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则更具体地从三大维度推动支持储能产业的应用推广。

一是支撑分布式供能系统建设。围绕大数据中心、5G基站、工业园区、公路服务区等终端用户,以及具备条件的农村用户,依托分布式新能源、微电网、增量配网等配置新型储能,探索电动汽车在分布式供能系统中应用,提高用能质量,降低用能成本。

二是加大“新能源+储能”支持力度。在新能源装机占比高、系统调峰运行压力大的地区,积极引导新能源电站以市场化方式配置新型储能。对于配套建设新型储能或以共享模式落实新型储能的新能源发电项目,结合储能技术水平和系统效益,可在竞争性配置、项目核准、并网时序、保障利用小时数、电力服务补偿考核等方面优先考虑。

三是结合首台(套)技术装备示范应用、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支持政策,积极推动各地加大支持力度。鼓励各地根据实际需要对新型储能项目投资建设、并网调度、运行考核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有效利用现有资金渠道,积极支持新型储能关键技术装备产业化及应用项目。支持将新型储能纳入绿色金融体系,推动设立储能发展基金,健全社会资本融资手段。


氢能产业机遇领航,推动能源转型变革

博为国际认为,氢能产业成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而氢能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各省市条件差距不大,对于风光水电再生能源相对优越的区域,以及工业副产氢集中的地区,通过布局氢能产业实现弯道超车存在较大机遇,随着技术成熟及氢能新基建的应用面铺开,市场规模将迎来快速发展。同时,氢能中长期规划明确鼓励多元化示范区建设,包括交通领域示范应用、储能领域示范应用、发电领域的多元应用等,该类型目前细分市场存在较大的培育空间。

《氢能产业发展中长期规划(2021-2035年)》指出氢能的重点发展方向:

合理布局制氢设施。结合资源禀赋特点和产业布局,因地制宜选择制氢技术路线,逐步推动构建清洁化、低碳化、低成本的多元制氢体系。在焦化、氯碱、丙烷脱氢等行业集聚地区,优先利用工业副产氢,鼓励就近消纳,降低工业副产氢供给成本。在风光水电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可再生能源制氢示范,逐步扩大示范规模,探索季节性储能和电网调峰。推进固体氧化物电解池制氢、光解水制氢、海水制氢、核能高温制氢等技术研发。探索在氢能应用规模较大的地区设立制氢基地。

有序推进交通领域示范应用。立足本地氢能供应能力、产业环境和市场空间等基础条件,结合道路运输行业发展特点,重点推进氢燃料电池中重型车辆应用,有序拓展氢燃料电池等新能源客、货汽车市场应用空间,逐步建立燃料电池电动汽车与锂电池纯电动汽车的互补发展模式。积极探索燃料电池在船舶、航空器等领域的应用,推动大型氢能航空器研发,不断提升交通领域氢能应用市场规模。

合理布局发电领域多元应用。根据各地既有能源基础设施条件和经济承受能力,因地制宜布局氢燃料电池分布式热电联供设施,推动在社区、园区、矿区、港口等区域内开展氢能源综合利用示范。依托通信基站、数据中心、铁路通信站点、电网变电站等基础设施工程建设,推动氢燃料电池在备用电源领域的市场应用。在可再生能源基地,探索以燃料电池为基础的发电调峰技术研发与示范。结合偏远地区、海岛等用电需求,开展燃料电池分布式发电示范应用。


煤制油气与生物燃料成为安全战略的重要环节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能源安全的重要性越发凸显。博为国际认为《“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提升了煤制油气产业、生物燃料产业的地位,过往煤制油气产业因市场化需求较少,对比煤化工产业在煤炭产业延展链上关注度较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生物燃料由于以粮食为原料,出于粮食安全考虑产业发展缓慢。因此,规划的出台对提升两者产业地位效果明显,将推动产业技术快速成长。规划提出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晋北、新疆准东、新疆哈密将成为煤制油气产业发展的重要原点。另一方面,东北地区作为我国粮仓,随着粮食产量进一步提升,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东北地区在生物燃料产业发展上原料优势明显,有望将迎来新的机遇。

《“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在强化战略安全保障方面提出需加强安全战略技术储备。包括做好煤制油气战略基地规划布局和管控,在统筹考虑环境承载能力等前提下,稳妥推进已列入规划项目有序实施,建立产能和技术储备,研究推进内蒙古鄂尔多斯、陕西榆林、山西晋北、新疆准东、新疆哈密等煤制油气战略基地建设;按照不与粮争地、不与人争粮的原则,提升燃料乙醇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纤维素燃料乙醇、生物柴油、生物航空煤油等非粮生物燃料。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博为视野列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