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为视野
Think Tank

年终特稿:中国产业园区四十年的回顾与总结

来源:微信 作者: 责任编辑:
2021-01-14
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产业园区在世界上发展迅速,已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载体。40年来,产业园区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

产业园区作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增长极和对外开放的重要窗口,经历了40年的发展,实现了发展规模和质量上的快速成长,已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制造业价值链分工的重要载体、优化产业空间布局的有力措施和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保障我国经济稳定安全的“压舱石”。

中国产业园区经过近40年的发展,已经呈现出涉及不同产业层次、覆盖经济领域广泛、多种类型互为补充的发展态势。园区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不断优化,在追求合理化和高端化目标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同时,伴随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由城市中心向城市外围的逐步转移,园区作为这些产业空间布局落地的重要载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中国园区的发展从改革开放之初的蛇口工业区起步,其发展路径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以“三来一补”的模式到九十年代形成以苏州工业园为典型的制造业园区,再到本世纪诞生了以中关村、清华科技城、华夏幸福产业新城为代表的科技驱动型园区。第四个阶段称之为园区4.0时代,主要表现为创新驱动,园区开始致力于企业孵化、股权投资、创业、产业投资等方向。通过打造创新型园区,实现园区产业高端化、品质化。目前,国内大多数园区还处于园区2.0向3.0过渡,发达地区部分园区,如苏州工业园区等开始具有园区4.0时代的特征。

中国的产业园区经历了初始发展阶段(1984-1991)、高速发展阶段(1992-2002)、稳定发展阶段(2003-2008)和升级发展阶段(2009-至今)。

在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园区支持政策从较为单一经济发展向多元化的政策主体转变,政策发展也经历了不同的政策重心及其理论支撑。产业园区发展的时空特点促成了其自身内涵及内部产业活动的多样化,由此衍生出了不同的产业园区类型。

产业园区是一个区域探索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载体。对于我国大部分不算发达的产业园区来说,结合不同园区的资源条件和外部机遇,可以从产业动能、创新动能、空间动能、生态动能、开放动能、体制动能六个方面,探索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升级的新思路、新路径。我国的园区发展,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起步,经历了九十年代的成长阶段,本世纪初的全面建设阶段,而金融危机后到现在,正在进行转型升级阶段。
  
  产业园区是在大力发展经济建设、实现产业快速发展中,为通过产业发展的资源聚集,设计营建高质量的综合环境,实现企业主体联动发展的优化组合,而在空间上拓展的新型经济主体。园区的类型,由初期的经济产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出口加工区、保税区等,正逐渐向多功能、专业化、综合性的方向发展,近年来蓬勃兴起的科技城、创新港,正是园区发展的一种进阶。

产业园区作为经济发展的引擎和载体,其产品设计、开发模式、盈利模式等均与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相适应。纵观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主导产业的演进历程可以发现,不同时期均有一个或多个主导产业引领当时的经济发展,主导效应相互叠加,构成了中国经济整体上呈现出排浪式的发展进程。

产业园区基于产业动能,而产业动能在于创新产业组织形式,优化产业生态体系,打造引领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新高地一是产业业态升级,立足区域制造业基础优势,以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为重点方向,实现“有中生新”;转变跟随发展战略,抢占布局战略新兴产业,实现“无中生有”。二是产业组织创新,利用工业4.0技术,整合社会化资本与社会化创客,打造智能化、柔性化、开放化OEM平台,构建新一代创新创业基础设施。三是产业生态优化,针对传统的高污染、高能耗、低效益工业,推进“绿色化、循环型制造”,促进制造业从环境破坏型向环境友好型转变。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聚集的载体,既是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空间承载形式,又是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标志,它肩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推动城市化建设等重要使命。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集聚的载体和组成部分,能够有效的创造企业的集聚力,通过共享资源,带动关联企业的发展,从而推动产业集聚的形成,推动产业合理布局,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在中国产业升级与转型的趋势下,产业园区也将迎来发展的高速时期。

我国的产业园区在推动制造经济发展的同时,基本遵循了出口加工区、特殊经济区、经济产业园区、高科技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功能区(如物流园区、软件园区、文旅产业园、互联网小镇、模具小镇、医疗产业园区、光伏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园区等各种各样的专属经济功能区)到保税区、多功能经济区、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区、临港经济区、干港经济区、自贸港、自贸区、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等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经济区的不断升级的发展过程。

近年来,国内出台了一系列的区域发展规划,尤其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区域一体化、京津冀协同发展、粤港澳大湾区等国家规划为引领,推动全国经济布局的调整和升级。目前,我国已形成了大经济区、城市群、都市圈、中心城市、中小城市等层次分明的空间功能布局,产业园区的发展必须要充分融入所在的区域经济圈,在区域产业升级、城市有机更新、城乡双向流动中获取发展的新动力。空间动能——融入新的区域经济格局,从大经济区、城市群、都市圈的功能重组和更新中实现升级。

产业园区的创新动能是建立“科技引领-金融助推-要素集聚”的三级创新服务体系,构建创新创业示范区。

一是针对数字经济、智能经济、低碳经济、生物经济等重点科创领域,组建产业创新联盟,建立全球链接,带动科技创新跨越式发展;

二是注重产融结合,设立科创孵化基金与科创并购基金,形成市场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组建财智配对的“接力棒”机制;

三是集聚创新要素资源,积极引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实验室和技术平台,大力吸引高层次创新人才,生态动能——构筑绿色、低碳、循环生产生活体系,以新环境促进高端产业和人才资源集聚。

从过去20年的四个“五年规划”中,可以通过各个规划时期的产业重点,清晰地看出我国产业在宏观经济战略的指导之下不断调整发展的历程。随着产业园的演化和发展,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生产活动在园区内并存聚集,从而推动了产业园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逐渐走向融合。为顺应这一发展趋势,一些产业园区主动谋求战略转型,从单一生产型的园区,逐渐发展成为集生产与生活于一体的新型园区。
 
在早期的园区开发中,政府主导的园区开发公司一直扮演着园区开发“市场”的绝对主角。这时的园区开发公司虽采取公司化机制,但更多附属于政府管委会,在园区开发中也主要是进行基础设施和市政设施建设。随着我国园区经济的发展,标准化厂房、创业大厦、孵化器、产业综合体等产业地产逐步兴起,使得园区开发已不仅仅是招商引资的载体,产业地产开发和运营本身就成了一种房地产业务,造就了众多的产业房地产商。

“十三五”以来,在我国的产业园区开发建设中,市场化的园区开发商正在成为一个活跃的群体。可以预见,即将到来的“十四五”时期,政府主导的园区开发商、国际园区开发商、本土园区开发商等都将会活跃在“园区开发”行业。

从时间维度来看,追溯到20世纪70年代末蛇口工业园区的建立,我国产业园区发展已经走过了探索、起步、快速和稳步发展4个阶段;从空间维度来看,中国园区自经济特区肇始,到沿海开放城市、沿江城市、内陆城市,再到西部地区,在国土空间范围内已经形成多层次、多领域全面发展的空间格局;从发展类型来看,我国产业园区由工业园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区等单一类型模式,逐渐向多功能、全方位、专业化、融合智慧化园区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经济发展路径的回顾

建国70年来,中国的经济从弱到强,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成就令人瞩目。在中国已经取得巨大成就的工业化道路上,各种开发区、产业园区等是中国的伟大创举,无疑也是中国工业化取得成功的重要驱动力量和推动力。

从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开始到2020年,虽然期间我们经历了20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和2019年开始的全球经济发展环境、发展格局的重塑,但是总体上来看,全球政治经济环境仍处于和平发展的大周期中,在过去的40年中,全球政治经济环境是非常有利于我国稳定的推进经济发展与经济建设的。

从70年代末期80年代初,我国经过反复论证与重大决策,成功的推进了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改革开放,历经40年持续稳定推进并不断调适的改革开放与经济发展政策,有利的保障与推动了我国完全融入全球产业链分工中,从而在短短40年中,使我国成功的完成了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全球化进程及经济发展模式转变,创造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经济成就。

回顾40年的改革开放过程,我国经济发展是从80年代初的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全国推广到城市工厂的承包制开始加速,到1980年成功设立4个经济特区启动核心引擎开始,正式全面的打响了我国改革开放与工业化经济转向之战的。

在我国持续不断的40年的改革开放进程中,伴随着我国全球化进程、工业化进程、城市化进程,我国经济发展理论也处在持续不断的创新过程中,从改革开放到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科学发展观,到确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我国经济建设的理论体系一直处于不断的丰富完善的进程中。

我国经济发展是从理论到实践,再从实践到理论,再从理论到实践的一个循环往复、持续前进的过程。在这个经济发展过程中,我国实际上是从点到面开始推进全国经济发展建设进程的,从最初设立4个具有实验性质的经济特区,实际上是从出口加工开始的。这四个以出口加工为核心特征的经济特区成为了我国工业化经济全面加速的核心引擎,发挥了示范与样板作用。

另一个方面,历经40年的改革开放使我国经济取得了巨大成功的路径是优先进行工业化进程,然后在工业化取得一定基础后,开始推进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化经济,然后全面自然而然的加速服务经济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国成功的抓住了全球化机会,利用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口红利)促使中国在融入全球化产业链的进程中,获得了相对的比较竞争优势,从而全面促进了我国工业化进程的速度,释放出了巨大的潜力。其中全球化机会、政策要素、人才要素、土地要素成为我国取得经济成功的核心保障。
 
在这个大时代背景中,全球所有工业化国家都面临着关键的经济发展转型、期待领先和保持优势的竞争压力考验。产业园区在推动我国制造经济发展的同时,基本遵循了出口加工区、特殊经济区、经济开发区、高科技产业园区、产业聚集功能区(如物流园区、软件园区、文旅产业园、互联网小镇、模具小镇、医疗产业园区、光伏产业园、大健康产业园区等各种各样的专属经济功能区)到保税区、多功能经济区、综合保税区、临空经济区、临港经济区、干港经济区、自贸港、自贸区、产业孵化器、加速器等等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经济区的不断升级的发展过程。

从各地不同的经济区命名上来看,其中也反映出不断总结经验和不断尝试创新、不断进行发展模式完善的过程,从90年代的设立的5个经济特区开始,到各地设立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经济区的发展过程来看,其产业定位、功能定位越来越清晰,同时为了加速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各地也在相应的政策配套、产业基金引领、城市经济配套开发等多种举措上,进行各种创新和尝试。

 由于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结合各地的资源条件、地理位置条件、不同发展阶段产业发展环境等各种因素,我国为促进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设立了种类繁多的不同类型的、不同功能的经济区。我们可以尝试将如此种类繁多经济区做一个分类,事实上最精确的分类是很困难的。

从投资主体和产权关系上看,我国大部分产业园区和或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经济区大部分是地方政府主导建设的,其中包括省级的、县域级的,少部分是国家(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也有PPP模式投资建设的,也有民营企业投资主导建设的等多种类型,其中苏州工业园区和天津生态城比较特殊,是由新加坡政府和中国政府联合投资建设的。

从投资模式上看,有多种资本参与,包括政府出资、银行资本、金融资本、产业资本、社会资本等多种,投资方式也有很多种,包括政府独资、PPP、BOT、BOOT等多种模式。其中华夏幸福以城市建设运营商角色推进的各类产业园区则采取多种融资模式进行建设,也有企业主导出资、地方政府配资建设的,比如汉能的光伏产业园。

除国家级开发区或经济特区、行政特区外,我国也没有一部统一的关于经济区的法律规定各地设立不同等级、性质、功能的经济区的批准流程、申报流程以及可以从法律层面上界定的相应的产业鼓励政策的边界。但是各地方政府依据自身的条件设有关于经济开发区设立的相应流程,比项目申报、土地出让程序、开发建设程序、环境保护评价等等。

二、我国产业园区的阶段划分与发展路径

  历经改革开放40年,我国在不断总结各地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产业园区、经济区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持续不断的进行经济区发展模式的创新,这个过程大体可以分为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可以称为土地、政策与人口红利驱动阶段,第二阶段可以称为要素匹配与服务驱动阶段,第三阶段可以称为投资、技术、人才、创新与模式驱动阶段,第四阶段可以称之为驱动政策精准化和连续化,服务数据化、信息化、知识化、智能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孵化、培育,核心产业集群、总部经济协同发展),商业生态体系和区域经济、城市经济发展协同化,发展模式、商业模式与盈利模式、投资模式、运营模式、园区品牌多样化、领先化、可持续化,人才队伍专业化、创新创造日常化等为核心特征的精细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阶段。

在我国产业园区、不同功能经济区发展的每一个阶段,都与我国经济发展的大环境紧密相连并具备不同的特征,从政策与人口红利驱动阶段到智能化发展阶段,不同阶段的特征也具有显著的不同;

第一阶段的显著特征是,依靠政策创新形成的政策红利和人口红利构成比较优势,驱动产业园区和或各种不同类型、不同性质的经济区的产业发展和经济发展,这一阶段也是外资进入中国的早期,同时也是外资大量涌入并拉动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阶段。

第二阶段的显著特征是在第一个阶段的基础上,通过深化产业服务和提供更多的配套要素为经济区的发展助力。在过去的基础上,营商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和提升,政府的产业服务能力、服务意识和服务效率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产业园区及多功能经济区的发展从粗放式进入到提质降耗和精细化发展阶段。

第三阶段是以投资、技术、人才、创新与模式驱动为显著特征的。尤其是创新、模式驱动。这一阶段大抵是从2010年到目前,这也是最复杂的一个阶段,这一阶段,由于各地区之间经济发展存在着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其投资能力各异,所以出现了各种模式交错进行的情况。

部分地区的产业园区,不同功能、不同类型的经济区率先进入第四阶段。

这一阶段,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涌现出了更多的专业化园区,如物流园区、物流枢纽节点城市、软件园、文旅、航天航空等等各种类型,其中,自贸港、综合保税区、综合保税型的国际陆港经济区、区域航运中心(如上海提出建设国际航运中心)、金融中心、城市CBD、国家级自由贸易区等等一同井喷式发展。

尤其是以2013年9月27日我国正式批准设立了第一个自由贸易区-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为标志,宣告我国从出口加工区、产业聚集区、经济特区为起点的工业化过程全面完成了各种类型、各种功能的经济区设立。

第三阶段和第四阶段是在同一个十年里,交错进行的,这一阶段之所以复杂,是因为我国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存在着相对的不充分、不平衡,所以部分地区创新速度较快,部分区域相对慢一些,这就导致了有些地区进入第四阶段,有些地区在第三阶段后期这种相对错综复杂的局面。

第四阶段的显著特征是产业园区,不同类型的经济区进入精细化、智能化、高质量发展阶段,更加注重点面结合,协同发展与专业化发展,垂直领域的细分尤其被重视,包括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产业园区、不同类型的经济区与城市经济的协同发展,其中产业孵化、数据化、知识化、智能化、产业规模化和核心产业集群、区域协同发展、第三方服务、产业关系变革为这一阶段的核心特征。

我国产业园区,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经济区的发展与城市经济、区域经济的发展是交错进行的,由于受各自的产业发展环境、资源环境、地理环境的影响,导致不同地区、不同区域经济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存在着相对不平衡与不充分的情况,在发展过程中,各地对不同性质、不同功能的产业园区、经济区对促进本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的认识也不尽相同,创新速度、鼓励政策、发展速度、产业集聚能力也存在着显著差异。

从全国范围看,不同地区设立的产业园区、经济区都得到了相应的成长,随着这些产业园区、不同功能经济区的发展,逐步扩大到区域经济、城市经济的相互联系,伴随着我国支撑经济发展硬件基础设施的逐步成熟和完善,出现了物流走廊、交通走廊、区域经济走廊,从而加速了我国以产业园区为节点的产业联系转变成以城市和区域经济、区域空间规划为节点和枢纽的经济发展进程,同时伴随着我国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过程,加速推进和逐步完成了我国城市经济发展进程,以城市服务为核心的服务经济得到空间发展。
 
改革开放40年来,不同功能、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经济区,在承载着我国产业经济、城市经济、物流经济、服务经济、金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反映了我国经济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诉求和目标,也反映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些不同功能的经济区、城市发展区,也构成了一部中国经济发展史,从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进程和经验探索。

产业园区以及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经济区的发展历程,也是我国经济发展历程的一个最佳缩影,这些产业集聚区,不同类型、不同功能的经济区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对促进我国产业经济、制造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制造技术发展,完善我国产业门类,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城市经济、服务经济和金融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进和奠基作用。

三、我国产业园区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经过40年的发展,中国产业园区经济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归纳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一是园区主导产业趋同,同质化特征明显;二是开发过程“重量轻质”,难以形成合理分工布局;三是园区政策依赖性强,要素利用率较低。

如果以微观的视角看,整个“十三五”时期,我国产业园区中的许多入驻企业因没有依据产业链形成专业分工,所以仍处于“低效率区”。部分地区产业园区内产业发展领域表现出“重企业、轻产业”的不良现象,企业更多的是各自为战,未能形成产业链上下游合作的整体力量。产业园区的分类管理模式也导致了园区内产业缺少合理分工,而相关的短期考核目标,迫使园区走向综合化,而不是集中化、专业化的特色产业区,由此而导致的产业园区产业结构、技术积累、要素集聚和所处制造业价值链位置不足以支撑产业园区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许多产业园区的建设主要还是依靠政府推动,如土地开发、基础设施建设等,都主要由政府投资。另外,产业园区为入驻企业提供大量的政策优惠,优惠政策的实施可以吸引一些具有示范效应的大项目和大企业入园,但是也会增加企业的依赖性,影响产业园区市场化运营机制的建立。

以鸟瞰的视角纵观国内各个地区产业园区,其运营仍然各自为政,为了招商引资而不顾园区经营效益,无底线提高政策优惠额度,许多科技企业入园的动因主要是享受国家给予园区的优惠政策,而不是产业园区的产业集群效应。

自2012年以来,中国产业园区数量不断增加,传统产业产能过剩的不平衡态势加剧。中国产业园区整体空置率高达43.2%,即使在商务发达的上海,商业园区的空置率也超过10%、部分地区的园区空置率甚至超过20%。过高的空置率严重挤压入驻产业园区内的企业利润率并影响其资本使用效率。

产业园区发展转型属于推进我国经济发展提质升级、保障经济安全的国家级战略内容,产业园区发展转型升级的实质是我国经济发展体制机制创新,深化改革开放,探索政策试点,为推广示范积累成功经验的重要先行区。

全球贸易竞争格局正在发生变化,国际制造业产业分工格局正在重塑,新一轮工业革命和产业组织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着力推进“中国制造2025”实施,推进制造业发展全面升级,也迫切要求中国产业园区进行与之相适应的转型升级。

中国改革开放的实施顺应了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的科学规律,将经济发展中心与产业布局向沿海、沿江等交通便利、人才与科技资源充足、区位优势明显的地区集聚,同时,出口加工和国际贸易的快速发展加强了中国主要港口的集聚力,从而在长三角和珠三角等东部沿海地区涌现大量新兴城市。

产业园区转型的重要一环就是园区内产业转型升级,这就要求积极有效地引导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在园区内落地,及时配套现代服务业集聚、融合发展,这些不仅是支撑和引领园区转型升级的新的增长极,也是产业园区经济发展质量提升的重要抓手和主要着力点。

未来一段时期,要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着力打造产业聚集推动型、经营主体带动型、科技创新驱动型、生态循环促进型、三产融合引领型、服务支持拉动型等具有鲜明特色的现代化绿色产业园区。推进各优势产业的融合和集聚,进一步促进产业园区专业化市场的形成,转变园区经济的发展方式,走集约型内涵式发展之路,以数字融合、智能融合、产融结合、产城融合等模式,持续推动园区产业跨越式融合协调发展。同时,加快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主导产业与上下游相关产业和配套产业的融合与集聚发展步伐,引进、整合和强力发展名优产业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随着新工业革命爆发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深入人们的工作生活,新技术的作用越来越凸显并不可替代,在消除信息不对称的同时还在改变着人类的工作与生活方式,面对新技术革命的重大变革,产业园区转型升级更为紧迫。
 
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技术变革可以带动园区人才、信息、资金、数据等各类要素的链接,依托产业园区链接城市、链接创新、链接服务、链接生活,改造传统产业园区,将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资源整合到产业园区里面,对产业园区内企业进行更优质的服务,让产业园区自身产生裂变,实现本身的升级。

同时,新技术与智能制造的应用可以将传统产业园区打造成新式智能、智慧园区,解决产业园区面临的恶性竞争和产业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将以往的资源招商型产业园区向品牌经营型产业园区转变,将企业集中型产业园区向产业集聚型产业园区转变,从而实现传统园区向智能、绿色、智慧化园区的成功转变。新工业革命带来的新技术既是未来产业园区转型升级的支撑,也是指引未来产业园区升级的发展方向。

借助以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新工业革命技术,推动园区产业从传统型向现代适用型、科技领先型和经济实用型转型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基于大数据、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发展,通过新技术和模式重新构建产业组织与生态,实现产业价值链的进一步分解和重新组合,依托传统产业园区衍生出平台经济、产业众筹、众包等新的园区发展模式,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利用新技术进一步强化产业园区现有的比较优势,巩固制造业重要承载基地的地位,提升园区产品的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

二是基于新工业革命技术的加速推广应用,通过推进产业园区打造智能化、柔性化、开放化OEM制造业平台,实现对产业园区内制造业的智能化改造,逐步形成基于新技术的产业园区内部与产业园区间的分工协作,进而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新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发生了质的变化,由互联网制造、智能工厂、工业机器人、3D打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应用推动的产业智能化革命已经到来,必然要求传统工业园区加快推进园区智能化改造来提升产业承载能力。从园区间协作来看,依托大数据支撑进行产能优化重组,整合产业园区原有基础设施与创新孵化器,可以打造智能化、柔性化、开放化的共享制造平台。

建立和完善以市场为主导、政府监督为引导的产业资源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主要依靠市场来配置土地、矿藏、资金、资产、劳动力、技术、人才等资源。同时,结合全面深化地方政府体制改革,规范政府经济监督管理和为各类市场主体服务的职能,完善监管和服务体制机制,制定法律法规和政策,营造有竞争力的投资、创业和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全力聚集一批投资规模大、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好、创新能力强的产业项目落地园区,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发展。

探索新的投融资体制机制,在强调保障政府调控能力有效有力的前提下,强化企业融资方式多元化和投资主体地位。在公平开放的市场环境下,园区所在地区政府尽可能精简下放投资审批事项和改进新项目核准方式。激发民间投资活力,规范发展市场直接融资,强化地方金融及中介服务行业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加强统计监测和风险防控等。

积极构建产业园区投融资平台,在园区管委会发挥主导作用的前提下,多采用市场化手段,来整合各种形式的投融资公司。可以在部分园区“先行先试”,探索运用资产证券化方式融资,将土地和实物等优质资产进行证券化融资,盘活园区存量资源,增加现金流,推进产业园区转型升级。

在“十三五”时期,已有诸多园区突破了第四代园区,逐步进入创新突破阶段,作为产业核心驱动力和承载平台的产业园区,更是肩负着启蒙、引导、实践之重任。从市场运营的角度看,未来科技园区的概念,应能够树立起行业高度和运营品牌,引领园区未来趋势。未来的产业园区有标榜生态,亦有标榜智慧,亦有园区标榜“生态智慧园区”,低碳、绿色、环保、智慧化等。

随着产业专业分工的深化,产业园开发的专业度不断显著,如物流产业新城、健康医疗创新产业园、新兴金融科技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等。诚然,产业园区的发展需要政府推动及政策支持,但市场化、专业化的产业园区有望成为市场的主流。

未来的产业园将走向专业化、主题式、产业链和价值链型的道路,并远离工业区模式,成为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生态智慧新区。同时,产业园开发需要更专业化的产业研究队伍、规划设计队伍、招商运营队伍。面对产业升级的需求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产业园仍面临着扩容、提质升级和调结构的要求。

中国的园区经济虽只有40年的发展历程,却是每隔一段时间就迈上一个新的台阶,园区的发展战略在不断转型和升级过程中为我国经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园区功能形态的变化和发展为主线,国内大部分产业园区,已开始进入“第四代”产城融合的复合发展思路,经历了产品思维、产业思维到投行资本经营思维的转变。

在新旧动能转换重要拐点时期,产业园区发展不仅亟须在管理体制、市场机制、运营模式上深化改革、创新思维、扩大开放实现“二次创业”,更需要从发展方式、模式上进行全面化、立体化的创新。产业园区模式曾经对我国经济发展起到了重大支撑作用,成了区域经济与产业经济的主要平台与载体。

从过去20年的四个“五年规划”中,可以通过各个规划时期的产业重点,清晰地看出我国产业在宏观经济战略的指导之下不断调整发展的历程。随着产业园的演化和发展,园区承载的功能日益多元化,大量生产活动在园区内并存聚集,从而推动了产业园的城市化进程,园区经济与城区经济逐渐走向融合。

--------------------------------------------------------------------------------------------------------------------------------------------------------------------------------------------------------
免责声明
本网所发布部分内容系网络转载,转载内容均会注明出处,部分文章因转载众多,无法确认原作者的,仅标明转载来源,还望谅解,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

上一篇 下一篇

返回博为视野列表
推荐阅读